网站首页  
县区频道: 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浚县淇县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调查 馆藏珍品展厅 民国徽章展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新闻
魅力鹤壁——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
更新时间:2017-10-10

魅力鹤壁——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

 

名片解读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业农村汇集,让农业农村经济搭上信息化快车,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村,是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现代化成果的现实途径;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大举措。

 

创建背景

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业汇集,让农业农村经济搭上信息化快车,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省农业厅确定农业信息工作基础较好的鹤壁市为河南省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市,切实满足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需求。

 

创建内容

顺应农民对信息新需求、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新态势,以“统筹规划、试点先行,需求导向、社会共建,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立足现有、完善发展”为原则,以12316服务基础为依托,以村级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为着力点,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落脚点,切实提高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增收致富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一)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站

村级站要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重点在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农村商超及服务代办点中建设或认定。

(二)开展12316标准化改造

12316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服务队伍组建,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全面推动信息服务体系与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融合。要推动12316服务信息与农技推广、村务公开、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服务体系的融合。

(三)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

要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电信运营商、生活服务商、平台电商、金融服务商、系统集成商、信息服务商等企业参与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发挥各类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村级站和云平台建设与运营。

 

创建成果

2014年,我市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以来,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整体进展顺利,截止2015年,已建设并运行563个村级信息服务站,实现了浚县全区域及淇县、淇滨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全覆盖。

益农信息社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实现了预期目的:

(一)提升了公益性服务水平

实现了12316平台与新型经营主体、区域服务站、益农信息社的无缝对接,解决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截止目前,在公益性服务方面,依托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与新型经营主体、区域服务站、益农社的无缝对接,共为农民提供信息21万余条。

(二)完善了社会化服务功能

整合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社会化资源,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民服务,方便了群众,截止目前,开展充值、代缴、代办、代取等业务,累计金额达到5亿元;依托“新农邦”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服务,为农民代购农资及生活用品,累计交易额达到7.5亿元。

(三)探索了可持续的运营机制

建立了“政府扶持,企业投资;严格程序,规范选点;统一标准,分类建设”的益农信息社建设模式。建立“多方参与,市场运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运行模式。以益农信息社为载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以12316为公益服务平台,以新农邦为线上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了“6+x”的服务模式,即:信息获取+农产品交易+农情咨询+远程诊断+基础服务+物流配送+x。在公益性服务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每个益农社的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形式进行了明确,确保了服务的规范性。在经营性服务方面,围绕“买、卖、推、缴、代、取”六大核心服务,让农民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得到实惠,同时让益农信息社和企业都能赚到钱,实现共赢,确保可持续发展。

 

 

2017/10/10


友情链接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8号 邮政编码:450003 电子邮箱: hndafgc@126.com
版权所有 河南省档案局 豫ICP备11015203号-1